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人物 > 往期人物介绍

林敏 | 瑜伽之美——向内求,观自在

编辑:​管理员 时间:2019-08-29 10:59:14 内容来源:原创  图片来源:原创  

文章导读

她,不为任何标签所束缚。安宁,自如,心无烦恼之系缚,是最美最自在的她,也是她的瑜伽世界。

林敏


已经是 2003 年,一路跟随至今。“ 老 师 创 立 了 Kri yoga 体 系, 我 在2004 年开始带中国乒乓球队练习,发现里面的动作非常地适合我教运动员。”她发现这个体系的练习,一方面像体能训练一样,非常外在,动作非常靠近现代人,那时他们把运动员训练叫作“功能性训练”,这个体系的动作功能性很强,非常适合。她用这种瑜伽教运动员和她平时的学生,直到很久之后,她觉得瑜伽除了实用性还有一些其它东西,她想去深入地了解它,于是去印度,去其它国家,去了解其它方法,了解不同的瑜伽体系,一深入就是这么多年。“我觉得所有的东西告诉我,所有的瑜伽它们的目标是一样的,它们可能起点不同,可能练习的方式不一样,但是它们的目标是一样的。”这特别有趣,她被瑜伽的美吸引,在瑜伽中创造美,找寻个中含义,再让别人感受到美,循环往复。看着她的动作,她的人,这种美自内而外散发,不是说做的动作有多难——正如曾经吸引她的从来不是这个——而是那种,自然呈现的舒适和稳定。


而这,恰恰是她对习练瑜伽时遵循的最大特点。舒适与稳定,是原则,通达自由“舒适和稳定是瑜伽姿势的最大特点,必须要遵循的原则。”她说,除了联结、平和、和谐的意思之外,瑜伽还有一种意思是,从一种状态走向另外一种状态。为什么练习瑜伽的人总是听到一句话叫‘活在当下’,活在当下的意思是,我知道现在当下此刻我的局限在哪里,我能做多少,我接受什么,我能消化什么。当你一心只想着追求那些高难度动作的,当你已经超出了当下的局限的时候,你就已经失去了这种舒适与稳定,而且还会导致无处不在的瑜伽伤害。瑜伽是向内修行的,应该是一种向内的状态。“什么东西再安全,它都有伤害。

瑜伽就像一个工具一样,一个工具本身是没有问题的,关键是使用它的人,看你用它来怎么做。”作为瑜伽老师,她觉得老师对习练者开始的引导很重要,首先老师要表达清楚要学生做什么。还有一个最关键的,任何体系不管它的动作,需要身体做什么样的扭曲,都必须有一个原则,就是因人而异。一个有经验的老师,会面对面看到她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再去做引导,这样其实可以避免很多伤害。“你不能说一个动作所有人都必须这样做,因为人的身体是有差别的,男女老少的身体特点是不一样的,还有年龄这些都有区别。”一个有经验的老师,会面对面看到她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再去做引导,这样其实是可以避免很多伤害的。但是无论老师再怎么引导,还是要看学生怎么去理解老师的话。不断地在老师指导的条条框框中练习,为的就是将来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练习,就像我们现在在做不自由的事情,不就是为了将来更自由吗?


她说,其实自己也是自己的老师,老师虽然接收到你的信号,但如果欲望太强烈,你自己没有接收到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,那就会受伤,失去了稳定,失去了自由。所以看她的照片,那种舒适的形象跃然纸上,看她的动作,宁静与稳定漫溢,那是种真正的自由。

经常有媒体采访她,想让她给自己想一个名衔,“我说,我是一个生活瑜伽推广者,不是一个姿势瑜伽推广者。”她喜欢把她的感受告诉学生,告诉她的朋友,可能聊天的时候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聊瑜伽,不会像在课堂上那样。“人家看到我的时候,他们会说,我看到了瑜伽对你的影响。


”从被瑜伽之美吸引,到现在教授瑜伽多年,林敏一心如故,“我希望自己是很安静的,很自在的。”“这两年我还把自己的床扔掉了!”看到我有点惊讶的表情,她笑着说:“因为我的家特别小,卧室也很小,但我一直希望家里有一个空间是让我练瑜伽的,所以我想了半天,就把床扔掉了。”现在她的卧室就是她瑜伽习练的房间,虽然空间很小,但她却特别满足。我问她,那以前有床的时候,在家就很少练习吗?“也有练,但以前可能会懒懒的,”说到这里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,稍微偏了偏头,又说道:“因为有床嘛,可能练一会儿就倒在床上,然后走到外面又是沙发,就又躺下去……”


现在她睡在客厅的沙发床,卧室成为了“练习室”,只有一个瑜伽垫,走进去就是练习,没有床的“干扰”,每天起来在里面冥想,练习呼吸法和体式。有些时候,越多外在的东西就越容易影响自己的生活,成为自己的束缚,谈何自由?扔掉束缚住自己的东西,扔掉生活中“多余”的负担,这样的她,让所有的标签都没办法将她捆绑起来,也是这样的她,大概才能活出最自在的自己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