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站 | 从足底按摩到流瑜伽:4个习练片段,一些台前幕后
文章导读
在两天的课程中,我用身体和文字,记录了4个课堂片段,思考了几个平日流瑜伽的习练中,较少关注的侧面。
乘夜班机离开青岛,抵达南京时已是深夜。
虽然很疲劳,但安顿下来后做的第一件事,并不是蒙头大睡,而是跑去足底按摩。
作为一名散漫的佛系妇女,直到现在,我都没办美容院或美甲店的VIP卡(拜瑜伽所赐,没在保养上有太过离谱的开销)。倒是因为隔三差五要暴走瑜伽大会,足疗店,成为了生活的新刚需。
*插一句:其实专业一点,我好像应该随身携带这个叫“富兰克林瑜伽球”的足底按摩神器
“淋漓尽致”,是我对南京按脚初体验的全部总结。师傅的手艺干净利落,一眨眼功夫,就刷刷刷“点”了好几个穴位:“你们广东人和福建人都很受力,又爱慢慢捏,一个穴位往死里按能按好久。我们可不一样,快准狠,脚心脚背基本全用刮的。”
这让我想到日本养生作者龙村修的新书《手指瑜伽——揉揉手指的神奇自愈力》。该书立意十分简单,中国古人也早就参透了,只是龙村老师借用“卡哇伊”的插画(下图,可点击放大),把我们熟悉的道理再诠释了一次:人类手上的穴位不仅对应了全身各器官,还是大脑的缩略图。所以搓揉按压手指,就是一种最容易操作的瑜伽习练。
按照这个逻辑,把足底按摩比作“足底瑜伽”好像也没什么不妥:如果找准穴道“正位”,反复进行揉捏的闽粤派按法是“沐足界的艾扬格”,那南京师傅行云流水、一气呵成的连摁带刮,便是“足尖上的流瑜伽”。
只是后来,在Yoga Weekend南京站结束后,我发现自己长久以来对流瑜伽的理解似乎都不怎么完整。体式的流动感和串联的流畅性,或许只是流瑜伽比较显著的特征,而非全部意义吧?
在两天的课程中,我用身体和文字,记录了4个课堂片段,思考了几个平日流瑜伽的习练中,较少关注的侧面。不过在分享心得之前,想先和大家欣赏一段短视频。通过精彩的花絮,快速回顾这场“流动的盛宴”。
i. 流水行船问题
此处的“流水行船问题”,不是小学奥数经典题型,而是发生在阿斯汤加瑜伽课上的真实启示。
这堂反常的阿汤课,和授课老师出挑的颜一样令人难忘:在长达180分钟的第一序列结束后,我竟然一滴汗都没流。
当然,用汗量大小来衡量习练效率并不科学。排除南京此刻比广州要冷许多的气候因素(课室内气温其实差不多),授课老师减缓了第一序列的“流速”,是导致我练到最后也没出现“爆汗”状态的主要原因:不清楚她是不是故意延长了口令,整个习练节奏都比正常要慢不少。
这一细小的改变很关键。它让剧烈的“万流之源”阿斯汤加瑜伽,不再像条汹涌奔腾的大河,而是如溪水般涓涓细流。
涓涓细流也有涓涓细流的好处,稳定核心就是其中一个。当我来到平日最讨厌的船式(navasana)时,发生了奇迹:连续5次,不仅每一次腿都能伸直,甚至连背也没有拱得太厉害。这在以前从未做到过。
*由西美娜的老师,阿斯汤加瑜伽总院(KPJAYI)现任掌门人Sharath Jois演示的船式
恍然大悟,前半段的练习虽然慢,但也让我处于运动中的身心状态相对稳定。所以当变身“小船”,朝着一连串高峰体式进发时,成功避免了因呼吸紊乱导致的“风浪”;没有颠簸,也没有“翻船”。
感谢西美娜老师,还有她慢半拍的口令课。这让我在习练中理解了“欲速则不达”的哲理,并找到了在流动中保持稳定的方法。
ii. 海蓝之谜般的男子
圈子里流传着他爱用Lamer(海蓝之谜,字面意思为“大海”)的说法。
为了满足窥探欲,我们邀请这位长着娃娃脸的男老师,在课前玩一回“翻包”游戏。当他大方拉开瑜伽包的那一刻,呈现的现实,其实比传说中更精彩:果真,在他的Prada包里装着两三罐Lamer,还有一些La Prairie。
如此讲究的生活状态,反倒让我更好奇:这样的精致,也会体现在瑜伽教学中吗?他的流瑜伽,会像Lamer一样具有修复效果吗?
作为中国最早的阿奴萨拉瑜伽老师之一,“随心优雅流动”的派系精髓,充分体现在他编排的序列“体式演化编年史”当中。优美的狂野式(camatkarasana)后弯,将体式习练推向了高潮。
至于为什么取这么学术化的主题,他仔细解释道:“这是一套体式步步递进的流动序列,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。我们首先要把基础的体式做对,不要急着去‘嗨’高难度体式,这不应该是努力的方向。努力错了方向,别人的努力是成果,但你的,就是后果。也不要挑战自我,而是用柔和的方式来成就自我。挑战,其实是勉强的。”
“现代人以错误的姿势久坐不动,也导致了很多的伤痛困扰。很多伤痛并不是练瑜伽练出来的,”在他看来,身体和呼吸的流动,能帮助我们“解锁”坚如磐石的僵硬状态,回归自然的垂坠和放松。而这,才是习练瑜伽的意义。
感谢张鹤老师,还有他Lamer般精致疗愈的瑜伽课堂。
iii. 菩提的涟漪
其实在菩提流瑜伽的课堂里,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,并不是一系列酷炫的手臂支撑体式,而是Richard和Sara两夫妇,还有他们的瑜伽之家,传递出来的关爱精神。
课程在开始和收尾时,联合教学的Richard和Sara,都会要求全体同学一起围成两个大圈,像一朵大大的涟漪。有意思的是,为了维持圆的美感,热身或结束体式基本上不能自行完成,而是需要依靠身边同学的帮忙。同时,你也要帮助其他同学。